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区文化>红色文化

沂蒙精神借红色文化经典传承

时间:2020-04-21

阅读:599

字体:[] [] []

打印

沂蒙精神借红色文化经典传承

  “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诞生于战争年月的沂蒙精神,它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而已经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了一种忠诚、英武、大义的民族精神。
  依靠红色电影基地而发展起来的小山村,凭借红色经典演出而创造经济效益的“水上芭蕾”,因红色文化而成为教育基地的纪念馆,像一张张名片对外宣传着沂蒙。今天的临沂,正借助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传承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闭塞小山村有沂蒙特色,吸引70剧组拍戏

  “听完导游讲解革命年代红嫂的故事,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10月22日,在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游客颜京志诉说了自己感想,周围的古村落和红嫂们支前的物品等等,都能让前来观赏的游客对沂蒙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和三个朋友是专程过来的,在这里的确有不一样的感受。”
  苏庆梅是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村民,她的奶奶就是战争年代带领32名妇女架“火线桥”的李桂芳。在此之前,李桂芳的房子还有人居住,如今院落成了革命纪念馆的一个重要展馆。“奶奶经常给
我们晚辈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有时候游客来参观的时候,我也会介绍奶奶的故事。”苏庆梅说,看着外面拍摄的红色电影,经常会把奶奶讲的故事联想在一起。在纪念馆附近,电视剧《红军乡》剧组正忙碌着拍摄,也吸引着前来游玩的人驻足观看。“拍影视的一个接一个,最多的时候,一天需要七八百群众演员。”
崮峰相连,青山幽谷的自然风貌造就了当地淳朴的乡土人情和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风,但也形成了当地居民长期以来偏远闭塞、交通不畅、贫困落后、观念陈旧的生存现状,常山庄村被列入“十二五”省级重点贫困村。2008年,常山庄村因电视连续剧《沂蒙》的拍摄名声大噪,沂南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决心利用旅游业关联度高、拉动性强的优势为老区人民找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脱贫致富的路子。
  2009年,根据红色影视基地建设和红色旅游的需要,山东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全方位、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基地发展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沂蒙红色写生基地”、“古山村”、“沂州城”、“山乡梦工厂”5个部分。现在是一处集红色旅游、影视拍摄、红色教育体验、餐饮娱乐、绿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综合性休闲度假旅游的国家4A级景区。
  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这一新兴文化产业搭起了文化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同时带动了相关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老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基地已拍摄《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娘》、《红高梁》、《我的特一营》等70余部影视剧,被誉为山东最具特色影视拍摄地、摄影家眼中最美的地方、中国摄影家联盟摄影基地。

Copyright©2015-2022 临沂老区建设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1018320号-1